前些天在机场看到一本《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的。写得很不错,实在不应该和《7条xx黄金法则》《xx成功哲学》之类错别字百出的机场快餐书为伍。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操控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是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们,而不是各国政府。他们通过垄断发行英国、美国等国家货币实现完全的掌控,任意挑起战争和经济危机以攫取社会财富。近两三百年几乎所有大事件,如美国内战、世界大战、数次经济危机、多名美国总统遇刺、废除金本位等等全都是他们一手炮制的。整个西方世界几十亿民众辛勤劳动只不过是为他们打工。
我一口气读完了,然后由衷地希望这本书完全是胡言乱语。如果它说的都是真的,那么我长久以来笃信的一些观点都将被颠覆。这里随手记录几条,欢迎大家拍砖。
一个简单的问题,由银行管理货币和由政府管理货币,哪个更民主?很多人会简单地认为是前者,政府总是难免让人联想到强权的暴力机构。但其实正好反过来,银行家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润而肆意压榨普通百姓,让美国人民背上了永远还不清的国债。而政府才是民意的表达,如果这个政府确实是民选的,例如杰弗逊政府。
我们的社会财富是货币来度量,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存在大幅度波动,甚至是随着金融寡头的主观意愿而大幅度波动,那么这个毫无稳定可言的参考系如何能够让民众有足够的信心勤劳致富?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几十年来,欧美日主要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80%或更多。既然某些银行家随手签几张支票就可以让几代人的辛勤积累瞬间变得一文不值,那么我们社会提倡的勤俭节约精耕细作诚信致富等等美德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经济学家只关心消费物价的通货膨胀水平,可是高得吓人的资产通货膨胀现象却没有人注意。这样的货币制度是对储蓄者的残酷惩罚,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非常危险,但不投资将更加危险。”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毕生辛苦工作诚实攒钱,但现在的房价泡沫使得他们非常担心货币贬值,不得不跟风把手中不多资金仓促投入房产投资市场。90年的东京,97年的香港,今天的北京,民众总是被大资本家玩弄于鼓掌。
以前总认为,战争是贪婪的政府对外掠夺资源、对内转移矛盾的手段。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战争和政府都只不过是国际银行家们策划的演出,目的是为了一次又一次给政府套上沉重外债,从而攫取国民税收。记得中学政治课本有一幅插图,美国国会开会,衣冠楚楚的政客身后都站着大腹便便的银行家。那时候年少无知,简单地认为这不过是又一幅充斥意识形态诱导的插图,现在想来画得还是挺深刻的。这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学政治课本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烧烤时候作燃料。
我一直相信,经济的走向由市场自然调整,但这本书告诉我所谓的经济兴衰周期理论统统都是扯淡,通胀与紧缩只不过是银行家的翻覆伎俩而已。他们每隔几十年就煽动一次泡沫经济,等到民众狂热地扑进股市之后再忽然收紧银根让泡沫破灭,从而使得大批中小公司和下层人民破产,他们得以低价吃进大量优质资产,同时还能顺便惩罚一下不听话的政府(例如林肯政府)。与这些疯狂压榨民众的银行家相比,烟草商人、毒品贩子和虚伪政客们对社会的危害简直不值一提。
作为一个经济外行,最后我想认真地向各位同学请教一个问题,金融业是不是社会进步的必需原动力?农业使得我们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以保证生存,工业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医学提高了我们的生存质量,而金融业呢?撇开银行家们攫取社会财富的事情不谈,我能想到的一个正面理由是金融业可以促进社会财富流通以刺激社会再生产,但是这个意义上只能算accelerator而不能算power,即使没有金融业我们一样可以完成再生产只不过速度慢些。那么金融业对社会的根本贡献体现在哪里呢?热切希望各位同学不吝赐教,尤其是各位研究经济金融的同学,北大的ray、五道口的番茄兰、芝加哥的tristan、广州自学成才的鲁达、成都的jerrywang等等,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来信到sillysnail@gmail.com告诉我你们的想法,谢谢。
中国现在有多少银行、企业控制在国际银行家手中,或者说有多少股份,请各位爱国人士进行调查,实际行动起来, 揭露其阴谋,中国政府应象韩国政府一样没收其财产,逮捕幕后操纵者,绳之以法,否则会颠覆政府,残害人民。中国人民万岁,中国政府万岁。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想想国际银行家控制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英美的总统首相只不过领导的是一个傀儡政府而已,违抗的被暗杀了,活着的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鄙视这样的总统,愚弄了民意,英国美国老百姓组织起来推翻现政府,重新制定宪法,消灭国际银行家,公开审判其罪行,否则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倒台的大革命即将到来了,我们拭目以待。
《货币战争》很好的解释了经济危机的产生,而不是由于生产过剩导致的,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意识到,当自己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会自我控制产量,由市场调节是否增产或减产,不至于破产倒闭,最多是停产,只有出现贷款的情况下才出现破产的可能,这也是国际银行家所希望的。
可怕,太可怕了!想想历史确实如此。
周小川针对《货币战争》的发言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417
——————————-
周小川:防止误读历史 客观总结经验
日前,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表示,要防止误读历史,客观总结经验,使我们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变革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好的方法论。
周小川指出,“读对”金融历史并非易事。金融的历史有两类:一类是有连续数据可供收集分析的历史,能够借助计量经济学或计量学的其他技术所提供的充分工具,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检验,来说明所分析的思路和得出结果是否正确;另一类是事件型的历史,比如美国1929年经济大萧条、亚洲金融风波等,这类事件并不经常发生,也许很多年就发生一次,也许发生过两次但每次情况却各不相同,这类历史缺乏可用于验证的连续数据,并且由于其因果关系往往错综复杂,人们在分析这类历史时,往往容易产生截然不同的解释。由此产生了如何正确解读金融历史的问题。
结合1999年美国《银行改革法案》出台的历史背景,周小川指出,《银行改革法案》是对1934年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否定,当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认为是“误读了美国大萧条的历史(Misreading the Lesson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兹合著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专门探讨了大萧条产生的背景、因果和逻辑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对大萧条教训的误读,是对错误疾病的错误药方;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是这一观点的后续者。
针对正确解读金融历史事件涉及的方法论,周小川进一步指出,每个人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带有自身的偏好,特别是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其惯有的研究思路和所归属的学派,都可能会影响分析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从而干扰其形成正确的“诊断”。此外,在金融历史事件中是否亲历其境,甚至亲自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危机的解救,并非是正确分析和解读历史的充分条件,学术的探讨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验证,有时还需要时间加以考验。尽管周小川并未具体评判哪些事件是误读了金融历史或者出现了解释错误,但他强调,并非诺贝尔奖得主的观点就一定完全正确,有些观点在得奖者之间也是相左的,也需要历史的验证。
通过对日本产业政策变革和亚洲金融风波起因的分析,周小川对如何更好地吸取金融历史事件的启示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强学术上的讨论,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不能完全取决于主管部门的评判和意见;第二,要加强对不同流派的经济理论的深剖和推敲;第三,尽量避免过于个人色彩的倾向,力求客观,避免带着有色眼镜去分析问题。结合中国银行业变革的历史,周小川指出,对中国银行业变革历史的回顾,涉及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过去外国人犯过错误,可能中国也出现过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出现过哪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找准了原因?……,相信客观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将会使我们对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好的方法论。
据悉,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二十年回顾”。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主持了本次论坛。(完)
金融业不是社会进步的必需原动力(农业和工业才是),因为没有金融,社会也能创造财富,也能进步!
但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出现金融的繁荣
可以参考回顾纸币和银行的出现历史
杰克伦敦的《强者的力量》
呵呵,我也看了>,觉得主题和杰克伦敦的>挺像的;在一个部落里大家捕鱼种地产量很低,打仗的时候也是各打各的,跟打群架一样;后来有人提议把大家组织起来,从事不同的工作,有人发明了许多工具,有人发现可以规定贝壳能用来换任何东西,这样很方便,于是生活变得好了很多;但是这样的话大家都去捡贝壳而不是去种地了,于是捡贝壳只能由一些特殊的人来做,可是那几个发明工具的人、打仗最勇敢的人、捡贝壳的人慢慢变得与部落里的其他人不同了,他们可以随便多捡或少捡些贝壳,大多数池塘和土地只有他们同意别人才可以来捕鱼、种地;有人想不明白这少数几个人为什么就可以这样,于是他就被打仗最猛的那个家伙收拾了;后来又出了一种人,他们说现在的生活是最好的,谁要是怀疑就是想倒退回以前的原始状态,这是非常可耻的,于是大家再也不怀疑了,最后所有的土地都被开垦,所有的池塘都有鱼网,可大家都吃不饱,好像生活比以前更糟了。有一天邻族入侵,没有人再有力气去打仗,整个部落就被摧毁了。有一个老头子逃了出来,临死的时候说道: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这是不好的;后来有了工具,贝壳又让大家干活更勤快,这是好的;可再后来我们在所有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所有的池塘里洒满了渔网,我们的工具几乎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能操作,可是这个时候那几个人到底凭什么就能拥有这一切了呢?就因为他们一开始想到了可以去捡贝壳吗?这个时候为什么还需要贝壳呢?
“我想也许要等到我们自己亲身进入所谓的精英圈子才能明白深层的游戏规则”,那么如jerry所说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圈子里呆得时间都不够久,诚然是不会受到束缚,但是也就不能有机会真正了解那些幕后的游戏规则,潜规则,更无从挑战甚至改变这些规则。我们的时间,怕是不够多
“我想也许要等到我们自己亲身进入所谓的精英圈子才能明白深层的游戏规则”,那么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圈子里呆的时间都不够久,诚然不会受到束缚,不过也就意味着不能真正明白每一个圈子里深层的游戏规则,也就无从挑战甚至以自己的意志改变这些游戏规则了
嗯,我也有蜗牛同学最后一段的类似疑问
ps中信出的书好像市面很少,但是质量貌似不错
前段时间此书作者在我常常上的一个网站推广,也专门建立了书友会,网站还在上海搞过一个该书作者的见面聚会,当时在那个网站上的却很火。我还在想,这家伙还营销得不错。
书没有买来看,这阵子太累肯定也不看这类书。
在发展到这个阶段,这类经济、励志和财富的书是满足了我们的需要。不过作者似乎是个很务实的海归,当时看过上海聚会的部分视频。
1。我觉得只算是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与支撑我们的决策系统而已,不必说会对主观世界带来“颠覆式”的改变。有些危言耸听的味道,这世界肯定不是银行家的世界,即便经济的确影响着政治文化等。
今天电视还看了动物世界的蛇的介绍,嫦娥奔月的航天知识介绍,二战日本的核潜艇I-52,感悟这个世界上远不是那些政客,更不是那些企业家,银行家所完全影响着的,他们都是那么的弱小。战争的时候政客与军人的作用就很明显,而稳定时候,企业家和银行家的作用就很大。
完全自由的市场是不现实的,必须有政府行为参与,即便这种行为给某些阶层带去了好处,但更多的是给更多的公民好处。很多学者在呼吁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让真正的自由市场出现。
可是,一来很多所谓的学者都有着其背后的利益,他们都是某个利益集团或者阶层的代表,或者他无意中充当了代表;二来,若是完全自由市场的话,可以肯定穷人肯定不是更穷,肯定是穷人全死!
2。经济学+个人观点+个人风格与视角。本书也是些经济学规律加上些史料,再加上作者的个人观点与视角。算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种代表性观点,或许算是理论创新!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主张的宣扬,有着其作者的背景与目的。就像这个时候我也很主观的,即使我尽量想完全客观。
3。电子书好。如果搬家,就知道买书多了多么麻烦!!!
4。时代背景下,进入核心的高价值的社会分工群集,或许是种不错的选择
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又一个圈子圈套当中,而组成他们的就是游戏规则与制度条款。有句话说,总体的讲,强者制定规则,能者挑战规则。
我总觉得,在一个圈子一种规则下不要呆得太久,不要太受到其束缚,否则真是个圈套,一个我们无法完全选择的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