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里要做一台晚会隆重庆祝建系80周年,给每个班分派了任务,我们班是话剧。一晃过了两周,演员一直没有着落,老大亲自四处游说也招不到人,愤愤地对我说,“一个个都推说有事,现在的人怎么都这么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呢?”我觉得很奇怪,就因为是班里的集体活动,人家就一定有义务来参加吗?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排话剧。愿不愿来是人自个儿的自由,怎么就给扣上“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帽子了呢?
回头想想,从小到大,这集体主义的帽子比比皆是挥之不去。但凡是集体活动,积极参加的是“有强烈集体主义观念”,不愿参加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从高中每周一大清早傻站在操场上毕恭毕敬地听教导主任宣读各种莫名其妙的规章,到大学军训每天交一份内容深刻的训练总结,虽然这些东西我一个都不感兴趣,但偏偏一个都不能落下,因为这都是神圣伟大的集体活动。这些事儿估计全中国的学生都没少经历过,但讽刺的是,在集体主义氛围熏陶中长大的中国学生,出国之后却往往因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为人诟病,人际交往亦常有困难。事实上,团队合作与我们所谓的集体主义完全是两码事。团队合作首先应该是有一个共同基础的团队,成员们在共同的兴趣或者利益驱动下走到一起,发挥各自的能力共同完成任务。这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成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要推动力。而我们的教育者们整天挂在嘴边的集体主义,似乎从来不关心每个人喜欢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一有任务就强制地派下去,喜欢也得做不喜欢也得做,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有谁敢说个不字,一顶“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大帽就结结实实地扣下来,不由得你不服。说白了,无非是在培养顺民。
之所以有这么古怪的体制,一方面是因为几十年来的“大集体小个人”思想。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个人要服从集体,集体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永远是渺小脆弱而不值一提的。记得当年北京申奥的时候,我们的一位申奥大使说北京有95%的市民支持申奥可见我们如何如何得人心云云。奥委会一位官员问道,那么另外那5%的市民呢,奥运会会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北京打算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的大使先生当场就愣了,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在国人眼中,95%和100%没什么差别,剩下那5%只不过是妄图挡住历史车轮的小丑,他们的存在大可忽略不计。就像拆迁一样,政府打着规划发展的大旗堂而皇之地把小老百姓从祖祖辈辈生活了几百年的老宅赶出去,不肯搬的就被冠以“钉子户”被主流媒体口诛笔伐。北京或许永远不会像台北一样因为几个不肯搬迁的钉子户而把一项市政工程搁置三十年,亦未必舍得像深圳一样砸出令人无法拒绝的天价补偿金。
另一个原因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头头说的话总是对的,下面的人总是必须地听得。头头的想法理所当然就是集体的想法,下面的人谁要敢说不,那就是和整个集体过不去。这个罪名可大可小,个中微妙自然能堵得你无话可说。可能有人会说,领导也有领导的难处,众口难调,做个活动没法让所有人都喜欢。这我能理解,我虽然没做过什么大官,好歹当过几天小班长,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大一的时候也曾经一拍脑袋就决定出一份班刊,明知道没几个人响应也要上。幸好我脑袋发热之余还有点清醒,知道一个活动虽然做不到让大家都喜欢,至少不能让大家都讨厌,所以只是随便在班里说了说,没强行派任务约稿。玩票而已,没什么冠冕堂皇的。